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7905|回復: 1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建構品質知識社群(QKC)的想法與做法 [複製鏈接]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UID
5
帖子
1525
主題
739
記錄
1
分享
0
日誌
213
閱讀權限
100
最後登錄
2024-12-11
在線時間
2326 小時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3-1-30 20:37:59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3-1-31 19:59 編輯

建構品質知識社群(QKC)的想法與做法

林公孚

岳林品質大觀園園丁

原載於2012-02-03岳林品質大觀園部落格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ingf01/article?mid=2342&prev=2381&next=2218&l=f&fid=22


〈品質知識社群(Quality Knowledge Community, QKC)的想法與做法〉是表達我們對華人世界品質同道從事知識交流,共同成長的信念與決心。

我們利用共同願景,透過社群網路平台,進行團隊學習,來追求共同成長。我們期待認同此想法與做法者,能將您的電郵告訴本園丁,以待他日完成溝通平臺建構時,通知您。


緣起

QKC創建於2004年,原隸屬於品質學會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旗下,迄今已超過七個年頭。為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需要,2011年12月16日,品質知識社群(QKC)陳文魁會友報告〈雲端與我們的未來〉專題後,我們開始討論如何使用QKC facebook做為實現共同願景和知識分享與溝通工具。同時委託蕭亞洲與陳文魁會友開發更佳的雲端平台,作為我們溝通與學習之用。


自我挑戰

我們開始將「結合品質同道,實現共同願景」作為QKC需達成的任務。這項任務相當艱鉅,它具有自我挑戰的功能:挑戰我們的志氣、挑戰我們的毅力、挑戰我們的能耐、挑戰我們對願景的向心力。

為達成這項任務,我們需要一個能結合華人世界品質愛好者、品質工作者的無遠弗屆網路平臺,用它來實現「促進華人世界品質同道知識交流,共同成長」的共同願景,從彼此相互學習中,進而激發出方便華人世界使用的想法、方法及工具,來展現我們的獨特性。

我們相信,只要我們肯認真做好自己,彼此相攜相扶,總有實現願景的一天。


網路平臺

QKC現有的facebook,略具網路平臺功能,希望朋友們能多加利用。用它來紀錄學習心得、表達觀念與見解、或評論某種說法,假如彼此能加入facebook成為朋友,便多增加一份溝通的功能。

我們希望這個平台能跨越兩岸三地,但是目前facebook似乎無法登陸,新浪網則沒有這個問題。新浪微博也可作為溝通之用,可惜受到140字的限制,但總比沒有好,希望QKC同道們也在新浪開微博,多闢一個交流的空間。

無論是facebook或新浪微博,是無法承擔QKC網路平臺重任的,所以我們寄望於蕭亞洲與陳文魁會友的協助。

策略大師Prahalad 提出N=1、R=G 作為創新法則,這一創新公式也可應用在QKC上,作為我們建立共識的基礎。

  • N=1代表QKC團體可為完全個人差異化,任何理念、方法、工具,都可由成員們個別開發,以展現個人特色。
  • R=G代表品質理念、方法、工具開發所需人力資源能,可取之於全球華人,不應有地域限制。
希望對品質及全品質管理有高度興趣的QKC會友們,能藉此論壇,交換學習心得與經驗,為自己及他人創造價值。

需要QKC團隊的理由

《禮記·學記》:「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」,其意為: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相互切磋,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,見識短淺。

我們知道,古今中外許多創意與創新,皆來自團隊,而非個人,因為團隊中個人的異質性的相互激盪,往往是產生創意之源,這個觀點,給了我們需要加入QKC團隊的理由,也讓我們歡迎不同領域的專才參加。

我們相信「眾搴易舉,獨木難支」的道理,也相信建立人脈以成事的重要,因此希望這個QKC團隊,能夠由於我們的長期對使命與願景投入,而成為核心人脈團體(Affinity Group)。

在這網路盛行時代,誠如IDEO的執行長Tim Brown所說:「把人們聚集起來,讓他們在有成效的網絡進行協作,就能得出嶄新、比以往更大、更好的東西,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催化效應。」我們要催化這種效應。


品質知識社群(QKC)願景

願景:促進華人世界品質同道知識交流,共同成長。

使命:結合品質同道,實現共同願景。

目標:創造適合各界使用品質知識與工具,再造TQM。

策略:建立品質同道,互通聲氣,交換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解決問題經驗的平台。



QKC的精神


1. 奉獻心
做為社會的一份子,我們服膺〈禮運大同篇〉所述「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」的精神,願意在不計代價的情況下,為實現共同願景貢獻心力。

2. 學習心
我們知道在資訊與知識爆炸時代,不學習或緩慢學習,都可能被時代所淘汰。因此要保持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的心態,運用QKC作為持續學習的平台,來累積我們的經驗與知識。

3. 創造心
我們知道各種知識、見解、及工具的產生,是專家學者們,在各自的領域與時空背景下的產物,若不考慮人、事、時、地等因素欲全盤移植,未必會產生所期望的效果。我們應當運用創意,將那些先行者的知識、見解、及工具加以吸收、轉化,將它們另行改創,自成一格。

4. 平等心
在QKC團體中,作為成員一份子,彼此沒有學歷、經歷、年齡、職階、地域…等之分,一律平等。


願景

我們曾草擬一個願景,全文如下:


我們有一個願景

QKC


我們有一個願景,

希望能跨越時空,

結合兩岸三地,

或華人世界的品質同道,

交換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。


我們有一個願景,

希望能借助無遠弗屆的網路平臺,

做為品質同道溝通與學習的工具,

讓我們在這無際的網路平臺中,

相互激盪新理念、新概念、累積新體驗。


我們有一個願景,

希望能運用我們累積的理念、知識、及經驗,

將它轉化為方便華人世界使用的想法、方法、及工具,

假如我們能做到這點,

那麼我們就可以無愧地說:「我們為自己和他人添加了價值,我們都是能做到『心想事成』的品質人。」



QKC運作準則(草案)

宗旨:結合品質同道,實現共同願景。

會員:由QKC會友所組成,其基本資格要件如下:

  • A類會員:認同QKC理念,樂於學習,能按時出席QKC研討會及網路活動,願分擔責任與義務者。
  • B類會員:認同QKC理念,樂於學習,能參加QKC網路活動者。
  • C類會員:認同QKC理念,出席QKC研討會及網路活動頻率每年低於 20%者。

責任與義務:出席研討會及參與網路活動,需要時,分擔任務。會友出習參與率每年定期統計一次,並在網站公佈。

集會:

  • 現場:每月至少集會一次為原則,得視情況需要而增加。
  • 網路:隨時上網,每週至少一次。

召集人:本聯誼會設召集人一人,由會員選舉產生,連選得連任。

召集人職責:

  • 依QKC運作準則行事。
  • 建構及維持QKC網路平台。
  • 落實宗旨與目標之達成。
  • 決定聯誼會聚會時間、及次數。

執行秘書:召集人得指派執行秘書一人,協助主持人執行任務。

聯誼活動:聯誼會例會以聚餐/為主,可於春節前後為之。

其他注意事項:

  • 儘可能使用電子郵件或傳真聯絡。
  • 快速回應任何通知。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UID
5
帖子
1525
主題
739
記錄
1
分享
0
日誌
213
閱讀權限
100
最後登錄
2024-12-11
在線時間
2326 小時
沙發
發表於 2013-2-1 15:35:14 |只看該作者

策略大師普哈拉博士的N=1、R=G 創新法則

本帖最後由 hlperng 於 2013-2-2 21:46 編輯

2008年密西根大學羅斯企管研究院教授、策略大師普哈拉博士(Dr. C.K. Prahalad)與他的同事克里斯南博士(Dr. M.S. Krishnan)兩人合著一本書,McGraw-Hill出版:《創新的新紀元:透過全球網絡驅動共創價值》(The New Age of Innovation: Driving Co-Created Value Through Global Networks),中譯本的書名為《普哈拉的創新法則》。


(Book Cover Photo from Amazon.com)



Dr. Prahalad在書中提出一項創新法則N=1、R=G的概念:

  • 價值,由產品轉變為解決方案和體驗。企業必須有聚焦於單一消費者和其體驗的能力,即使必須服務的消費者數以百萬計。現在可以取得資源就是一項優勢,不像過去必須擁有資源。企業的對外重點工作是取得資源,不一定要擁有資源。
  • N=1代表經濟社會是完全個人差異化的世界,任何產品、管理機制,都在為「個人」量身打造。簡單地說,「個人」就是一個市場,「個人」也可以形成一個組織。
  • R=G代表經濟活動所需資源,能不再有地域限制,資源能夠取之於全球,各地都有可資運用的資源,能夠很快地找到獲取商源(Sourcing)。所以,管理者必須有全球化的戰略性思維,從世界各地取得創新所需的資源。

N=1、R=G經濟創新法則,顛覆了很多傳統管理方法,最具體的事證發生在網路世界。很多人利用網路資源創業,直接與消費者提供一對一的行銷服務,而其使用的技術、資源,甚至於所供應銷售的產品,都來自世界各地。
同樣,現代企業必須以其技術架構與共創經驗為基準,以每一個客戶為核心,提供獨特之個人客製化服務(N = 1),卻又必須利用全球資源及人才之觀念(R = G),以支撐整個企業之運作活動。

目前的產業發展趨勢是行動概念,資訊要能夠帶著看、帶著聽。顧客需求是獨一無二的價值,企業必須與顧客創造經驗,無論是利用資訊技術研發資料庫管理系統、建構社群網站、運用部落格發表文章、或使用臉書(facebook)經營社群,這些都是N=1、R=G的寫照。

書中案例
作者提出一些共同創造顧客經驗的案例,也列舉不少從大眾化商品轉變為客製化商品、從垂直整合邁向水平整合的案例
  • iGoogle 讓使用者建立一個列出我的最愛網站和資訊的桌上平台。
  • 聯合利華鼓勵旁氏消費者說出自己的預算和皮膚狀況,以對她們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保養品。
  • 蘋果和日本、中國大陸、台灣的合作夥伴,共同創造大賣的MP3音樂播放器iPod。
  • ING人壽新安裝的資訊科技架構,讓保險經理人更能針對顧客需求量身訂做產品,同時把處理新保單的時間從十天大幅縮短到30秒。
  • 快遞業者優比速(UPS)從要求顧客把包裹送到收件中心,改變成在固定時間來向顧客收件。
  • 印度銀行ICICI過去幾年來進行大變身,如今可以針對各式各樣的顧客提供服務,包括和印度大財團建立合作關係,對鄉村社群提供微型貸款。
  • Ramco集團旗下的Madras水泥決定不採用複雜且昂貴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(GPS)科技,來追蹤貨車和貨物,而是司機配備30美元的手機,透過SMS簡訊報告自己的行蹤。
  • Madras 設計了一套系統,可以進一步分析這些資料,在固定時間提供管理者即時的司機績效資訊,讓他們找出值得改善之處。這個簡單的創新解決方案,讓公司每年可以節餘逾400萬美元。


參考資料:

附件: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。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睿地可靠度論壇(TW-REDI Forum)   

GMT+8, 2024-12-22 15:21 , Processed in 0.035598 second(s), 1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